1月19日出版的人民日報,在頭版以《唱出精神有干勁 唱得渾身憋著勁——聽,垌頭在唱歌》為題,聚焦河南登封市垌頭村用唱歌的方式,化解糾紛凝聚干勁的好做法和經(jīng)驗。據(jù)報道,唱歌以后,垌頭村再沒發(fā)生一起刑事案件、治安案件、上訪事件。登封市委書記鄭福林說,垌頭讓我們看到文藝在群眾中的生命力。如今,垌頭的歌已開始向周邊輻射。
歌為心聲,情之所動,發(fā)而為聲。唱歌是人的本能,但唱什么歌,效果卻迥異。“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唱的是亡國滅族之音,傳遞的是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卻在靡靡中沉淪。“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nèi)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唱的是求賢若渴之心,給人以激昂上進之感。
垌頭村的歌,唱出了團結,唱出了力量,唱出了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建設的新風。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文明禮儀的國家,56個民族個個都有自己的特色禮儀,而唱歌則是各民族共同的禮儀。唱歌不需要多么高深的文化,也無需經(jīng)過專業(yè)訓練,只要唱對路,氣順了,心結就打開了。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見的是在罵聲中矛盾升級,卻鮮見在歌聲中沖突加劇。正如記者所言,歌唱不是化解矛盾、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的唯一良藥。說到底,歌唱是一種信心的重建。歌聲里,曾經(jīng)流失的要素聚在一起,“三農(nóng)”的生機蓬勃壯大。農(nóng)民需要歌聲,需要凝聚,需要提振,正像他們需要化解矛盾,需要基層組織加強一樣。文藝在群眾中放歌,鄉(xiāng)村在凝聚提振中重拾信念。
嚴格意義上講,垌頭村用歌聲凝聚人心的做法并不新鮮,也非他們的獨創(chuàng)。但就是這樣一種傳統(tǒng)方式,在垌頭村能收到奇效,在別的地方,卻未必會產(chǎn)生如此效果。這是為什么?最適合自己的才是最管用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加強基層黨組織,關鍵在人心。心若在,夢就在;只要心不荒蕪,家絕不會衰落,國也終將會強盛。
走出去,大膽放歌吧,在歌聲中放飛中國夢想,在歌聲中凝聚創(chuàng)業(yè)力量,在歌聲中增強自尊自信,在歌聲中昂首闊步前行。因為,凝聚人心的歌聲才最美。(謝曉斌)
免責聲明: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wǎng)、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wǎng)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凡是本網(wǎng)原創(chuàng)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m.yinghaihangkaoshi.net/showinfo-188-12846-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