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跑4公里路,就能為大學生支教地區(qū)的貧困家庭學生募集到4雙運動鞋,你會愿意出來跑兩圈嗎?5月31日上午,上海浦東臨港新城,來自全市60多所高校的近3000名學生組成了600多支“跑團”,準備圍繞超大人造湖滴水湖跑兩圈,約16公里。
參與“跑團”的大學生大多通過校園微信公眾號平臺報名,活動在名額幾乎以被秒殺的情況下“收官”。上海海洋大學“早起團”的社團負責人項詩宜告訴記者,招募信息下午兩點發(fā)布到校園微信平臺,到晚上8點就報滿了,“這種體育類項目,能有這樣的受歡迎度,很少見”。
記者了解到,團上海市委為“跑兩圈”活動設計煞費苦心。根據方案,每4名學生(3男1女)組成一個“跑團”,每人跑步4公里,接力跑完16公里。同時,愛心企業(yè)承諾為跑完16公里的跑團,每組認捐16雙運動鞋。這些運動鞋,將在今年暑期通過大學生支教團,送到支教地貧困家庭學生的手中。
2014年1月以來,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團中央和全國學聯(lián)共同發(fā)起“走下網絡、走出宿舍、走向操場”的大型大學生主題群眾性課外體育鍛煉活動。然而,當時擺在各大高校面前的現(xiàn)狀是,大部分女生的業(yè)余生活是學習、購物和上網看電視,男生則基本以宅在寢室打游戲為主。
如何讓高層部委發(fā)起的“三走”活動真正落到實處?究竟拿什么才能拉90后大學生們出來“遛遛”?團上海市委拿出了一個解決問題的小范本。
上海海事大學計算機系研二學生陳敦耀主動通過學校團委公眾號報名參加了“為愛奔跑”項目,“沒什么原因,就是覺得把運動和公益結合起來挺時髦的”。他所在的學校,位于上海臨港大學城,距離上海市中心近80公里。
“我們平時也想做做公益,但學校離市區(qū)實在太遠,找家敬老院都困難。”陳敦耀說,臨港遠離市區(qū),是個跑步的好地方。他加入了海事大學一個“跑步群”,他們每周都會在天氣好的時候繞著校園跑6到12公里,鍛煉身體,“跑步很無聊,要有人帶著,組團跑才行”。
團上海市委這次發(fā)起的“為愛奔跑”上海大學生環(huán)湖接力跑,恰恰同時具備了公益和組團兩大因素,因此成為臨港地區(qū)數十所高校學生的“首選”。
上海電機學院團委書記呂小亮說,學校團委過去組織學生“三走”形式比較單一,趣味性少,有限的手段包括新媒體微信平臺跑步互動、小紀念品發(fā)放等,與公益結合,尚屬首次,“學校就算能拿出那么多錢買鞋,也沒有那么廣的渠道把鞋送到有需要的地方”。
團上海市委副書記劉剛在過去一段時間,一直在考慮如何把“跑步”這項有些枯燥的戶外運動做得有意思,如何讓大學生們能被普遍發(fā)動、自發(fā)參與。“愛心接力”是一個不錯的解決方案——其一,引入時髦的公益理念;其二,4人團隊接力跑步能帶給大學生更多激勵;其三,大學生支教團可以在暑假把這個項目“接力”做下去。
整個活動組織過程,團上海市委有意不強調“現(xiàn)場一定要來多少人”,實際報名情況和現(xiàn)場參與人數卻遠超預期,很多社會人士在看到公益帖后自發(fā)前來,現(xiàn)場報名參加。劉剛說,“我一直認為,市級部門要少搞活動,搞就要搞有示范意義、牽動作用的”。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chuàng)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m.yinghaihangkaoshi.net/showinfo-188-18591-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