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性善論是一個基礎,一種情操,也是一種信仰,一種訴求。訴諸良知、良能、良心,即天良。把訴諸天良的信仰性,訴諸道德的正義性,訴諸民心的人民性與為政手段的文化性結合為一,可以稱之為中華文化中以善德為主線的“一以貫之”。
但是,天性的善良僅僅是一個基礎,這種人性的基礎還要靠后天不斷喚起、培養(yǎng)、深化。而全面治國理政,同時要靠經濟基礎、政治文明、國家機器、國防實力,靠科學、智慧、技術、法治的全面強化和完善。
二
中華文化強調整體性、混一性,叫做尚一、尚同。中華文化寄希望于一個無所不包、無往不勝的大概念:天下定于一;天得一以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中華文化的一二三論,是從一元到多樣雜陳。中華文化理想是:認同多、包容多與代表多的一,與認同一、認同共同性與整體性(即一)的多的結合。
照搬西方多元制衡觀念與設置,在中國有時行不通,但是堅持一元化領導的中國,加上更完善發(fā)達的民主集中制,有可能、有希望實現一與多的平衡,即實現一與多、道與通、德與法相和諧的哲學理念,實現對于權力的文化監(jiān)督與道義監(jiān)督,同時實現依法治國的明晰性與穩(wěn)定性。
三
中華文化強調“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叫做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正是這種積極求新、進取、因應變化的文化精神,使得西方一些政要在改革開放初期就看好中國,而看衰當年的蘇聯、東歐。
一方面是“天不變,道亦不變”,“以不變應萬變”;一方面是“與時俱化”,“識時務者為俊杰”,“無可無不可”(孔子)還有“咸與維新”,“圣之時者也”(孟子評價孔子)。
四
中國文化有某種早熟特色。例如“不爭”的觀念,“無為”的觀念,“謙讓”的觀念,“虛靜”的觀念……它們有妨礙競爭創(chuàng)新、優(yōu)勝劣汰的一面,但同時,這些品質也可成為優(yōu)勝策略。毛澤東同志講,“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大路小路,只有行動才有出路。”
同時現代性所帶來的環(huán)境問題、民族身份認同危機、欲望膨脹與高消費的不良后果、競爭的某些惡性征兆、發(fā)展的某些異化、科技成果帶來人的體能智能的退化……也正在成為全世界所謂后現代左翼學人關心的課題,他們完全可能從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某些主張中獲得有益的啟示。
五
在強調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要維護五四新文化運動確立的基本方向,維護魯迅精神,維護人民革命的精神成果,維護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即毛澤東思想,維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關鍵在于對于現代性、全球化的正面思考與立論,對于中華文化傳統(tǒng)的理解與珍惜,對于時代特色與全球化的理解與積極因應,對于文化愛國主義的調動與完善。尤其是要珍惜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理論與實踐,珍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現的傳統(tǒng)與現代、中國特色與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胸懷的結合。不能偏執(zhí)搬洋,也不能盲目復古。這是大思維、大格局、大戰(zhàn)略、大智慧的問題,我們一定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在堅持實證的思辨中推動社會進步。
現在各地搞兒童誦經,好家庭評選,傳播“二十四孝”等等,針對道德滑坡提倡傳統(tǒng)文化,用意可嘉,但其中或有宣揚舊理朽說,與五四精神、革命成果、現代觀念背道而馳處。還有人過度鼓吹民國,否定人民革命,否定改革開放。這些都需要加以分析引導。
中華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精華和糟粕共存,要把其中的優(yōu)秀精華在我們后人身上一代代繼承弘揚。文化固然難以截然劃分黑白,但是近二百年來我們從來沒有停止過對各種文化思潮文化遺產的選擇區(qū)分。
要以社會主義的、科學的、大眾的、民主的精神,要以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態(tài)度,站在今天的立場、全球化時代,來學習研究中華文化傳統(tǒng),我們是二十一世紀、走向全面小康的中華人民弘揚發(fā)展傳統(tǒng),而不是以古頌古,以經贊經,以孔孟學孔孟。
六
文化自信是根本的自信,是中華民族積累了幾千年的發(fā)展與挫折的經驗的自信,是中國人文化基因和身份,是面對各種異質文化時能給我們自己以定力與清醒的自信。
我們要在全球化時期珍惜與完善中華風度與中華生活方式。同時也須要了解“東學西學,道術未裂,南海北海,心理攸同”(錢鐘書)這一面。我們要提出推動全球治理的中國命題、中國語言、中國解釋。讓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與世界先進文化有一次精彩的交融。例如:世界大同,天下為公→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見賢思齊→改革、開放、交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一帶一路”戰(zhàn)略;協和萬邦→維護和平穩(wěn)定;和而不同→文化民主與文化和諧等。
七
文化上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提法是正確的。我們在提倡傳承弘揚傳統(tǒng)的時候,要將繼承傳統(tǒng)與改革開放結合起來,將民族傳統(tǒng)與全球化結合起來,將文化愛國與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結合起來。
中華傳統(tǒng)文化歷來有強大的包容整合能力。中原文化吸收了大量兄弟民族文化與印度、西域與其他地域文化。二十世紀,我們汲取了馬克思主義并使之與中國國情與中華文化結合了起來,成為我們的文化指導思想。我們從英語拉丁語中,特別是經過日語的轉譯,吸收了極多的新名詞新概念新語法新思想。同時,我們仍然保持著中華文化的豐富成熟與泱泱大國氣概。吸收與消化正是中華文化歷久不衰的力量所在??煽诳蓸吩谥袊箨懟蚩勺髑鍩峤獗硭幱茫谂_灣則成為“三杯雞”菜肴的烹調要素,沒有人擔心可樂姜湯與三杯雞是舶來入侵。今天,我們同樣需要文化的動感,需要文化的生命力,需要時時驅動文化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造。
八
培養(yǎng)大量的學貫中西、文通古今的人才是實現包括文化復興在內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期待與保證。這樣的人才的出現將是我們的文化優(yōu)勢。不能把學好母語與學習外語、繼承傳統(tǒng)與放眼世界對立起來。學好母語是學好外語的基礎,學好外語是學好母語的延伸。傳承傳統(tǒng)是文化強國的根基,放眼世界是轉變與發(fā)展傳統(tǒng)、壯大與豐富傳統(tǒng)的前提與條件。傳統(tǒng)文化是國家建設與發(fā)展的基石,同時也更是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石。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chuàng)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m.yinghaihangkaoshi.net/showinfo-317-103496-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