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沙娜向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介紹展品
“親愛的爸爸,我終生聽著您的教導要弘揚滲透敦煌的文化藝術。今天清華藝術博物館舉辦了"花開敦煌"父女作品展,我們又相見了!”88歲高齡的常沙娜拿著一支黑色記號筆,在以敦煌花卉圖案為底紋的簽名墻上,一筆一畫寫下她的心聲。
近日,“花開敦煌——常書鴻、常沙娜父女作品展”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開幕。展廳中,常沙娜手挽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在一幅幅藝術作品和舊日報紙文件前駐足,追憶父親與自己的點點滴滴。
常書鴻出生于浙江杭州,1927年赴法國里昂美術??茖W校學習油畫,1943年毅然決定到敦煌安家落戶,是第一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所長,直到1982年才調回北京。常沙娜13歲時來到敦煌,17歲赴美留學,歸國后在清華大學、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任教。受父親的影響,她多年致力于敦煌藝術教育與推廣。1946年春天,為了宣傳敦煌藝術,常書鴻和15歲的常沙娜在蘭州舉辦“常書鴻父女畫展”。73年后,他們的200多件作品在清華大學重聚。
展覽第一部分“遠方的呼喚”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回顧了常書鴻輾轉于巴黎、北京、昆明、重慶、敦煌的經歷。深紅色的展墻襯托著絢麗多彩的畫作,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常書鴻1947年創(chuàng)作的油畫《敦煌農民》中,身穿藍衣、頭戴白帽的農民坐在暖黃的田埂上,造型樸實敦厚,用筆簡練而精微,常書鴻對這片土地敏銳的觀察和真摯的感情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在敦煌工作的幾十年間,常書鴻積極組織修復壁畫、搜集整理流散文物、撰寫學術文章,并臨摹了大量壁畫。此次展覽展出了莫高窟北魏第254窟《薩埵那舍身飼虎》、第257窟《九色鹿本生故事》、西魏第285窟《苦修圖》等臨摹精品。和這些作品掛在一起的是常沙娜的臨摹作品,西魏第288窟《說法圖》、中唐第159窟《文殊菩薩圖》《普賢菩薩圖》等,規(guī)模宏大、層次豐富,它們都是由常沙娜在13歲至17歲間完成,展現(xiàn)出她過人的藝術天賦。
展覽第二部分“不忘初心”呈現(xiàn)了常沙娜根據敦煌壁畫所整理、創(chuàng)作的裝飾圖、服飾手稿、設計作品等。一款和平鴿絲巾上,潔白的小鴿子穿梭于石窟藻井的紋飾間,這是常沙娜為第一屆亞洲及太平洋區(qū)域和平會議設計的國禮。如果說常書鴻是敦煌的“守護神”,常沙娜更像是洞窟的“解密人”。1951年,她被破格聘為清華大學營建系助教,在林徽因的指導下,將古典壁畫中的精美圖案萃取出來,嘗試將它們融入現(xiàn)代藝術作品中。常沙娜指著人民大會堂宴會廳天頂?shù)恼掌f:“我在設計方案里運用了敦煌的蓮花圖案,建筑師和我說,雖然好看,但不實用。于是我連夜加班修改設計,把設計和功能、材料結合起來。”展出的水粉畫稿中,花卉樣式與通氣口、照明燈巧妙結合,外圈的小圓燈呈現(xiàn)出項鏈般的裝飾效果,兼具美觀與實用性。
第三部分“敦煌之花”主要展示常沙娜的花卉創(chuàng)作。第四部分“新絲綢之路”展出了江南織造府研究所“花開敦煌”系列服飾、絲巾、錢包等產品,體現(xiàn)了民族品牌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策展人黃炫梓說,常沙娜是生活美學的大師,她把莫高窟中的圖案拆解開來,將敦煌藝術元素融入我們的生活中。這也呼應了今天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我們要了解中華民族的文脈傳承,從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好的創(chuàng)意。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副館長蘇丹說,此次展覽的主旨是“守護與傳承”,希望它能引發(fā)當代人思考如何繼承和發(fā)展中華傳統(tǒng)文化,“展期恰逢暑假,讓青少年通過展覽感受前輩的精神和品格,這是高校博物館應盡之責任”。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chuàng)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m.yinghaihangkaoshi.net/showinfo-33-242841-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
責任編輯 / 董華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