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工作圈、興趣圈……在中國人的生活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圈子”,“圈子”之下交織著復雜的關系網絡。關系深深地植入了中國人的文化根基,“講關系”、“混圈子”、“談交情”成為很多人的生存寶典與登龍之術,甚至“guanxi”這個詞已被收錄進權威英文辭典之中。
“圈子現(xiàn)象”是中國人獨有的嗎?中國人自己理解“關系”嗎?早期的中國研究學者已經意識到,中國社會的組織形式與西方社會有很大差異,外來理論無法解釋中國人的社會行為與關系網。費孝通就此提出“差序格局”概念,梁漱溟稱中國社會是“家倫理本位”的社會,人類學家許烺光則根據(jù)“情境中心論”來解釋中國人的文化心理。
沿著這樣的思路,一些社會學家也把中國社會的特征定義為“關系社會”、“人情社會”。盡管它們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很多人在談到“圈子”和“關系”的時候,自然而然地會聯(lián)想到“走后門”、“找熟人”等破壞規(guī)則以謀求私利的現(xiàn)象,以及各種貪污、徇私等違法犯罪的行為。
“中國人喜歡用關系,也喜歡給關系套上很多負面因素。”在新京報記者的訪談中,清華大學社會學教授羅家德指出,中國人對“關系”存在著不少誤解。作為社會學大師馬克·格蘭諾維特的弟子,羅家德發(fā)現(xiàn)中國的社會學分析一直缺乏一套他老師所說的“中型理論”。在近期出版的《中國治理》中,羅家德結合西方管理理論與本土管理實務,既在解釋中國人“圈子現(xiàn)象”背后的文化心理,也在探尋適合今日中國組織的管理規(guī)則。
根據(jù)羅家德的研究,無論是“關系”還是“圈子”,在學術的觀點上都不涉及價值判斷。我們如能合乎分寸地運用中國人在人際交往中的智慧,一些由于“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產生的治理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有趣的是,現(xiàn)代西方管理學也遇到相似的治理難題。傳統(tǒng)的理論解釋力不再,復雜思維則被引入管理學領域。在羅家德看來,復雜科學的概念特別適合用中國話語來解釋。復雜思維強調的動態(tài)平衡、長遠布局、“四兩撥千斤”等理論內涵,中國人早已在幾千年的生活實踐和社會交往中融會貫通。
這些年來,羅家德走訪調查小崗村、華西村、浙江義烏等地的企業(yè)生態(tài),也在四川茂縣、北京等鄉(xiāng)村和都市組織發(fā)起社區(qū)營造運動。多年參與式觀察的經驗告訴他,中國人的“圈子現(xiàn)象”并非只能產生科層組織中常見的拉幫結派的潛規(guī)則。只要運用得當,良好的關系能讓企業(yè)高效運作,有序的自組織也能填補政府與市場之間的空缺。
采寫|新京報記者 李永博
羅家德,清華大學社會學系與公共管理學院合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領域:社會網絡和經濟社會學,擁有經濟學背景的社會學家,善于用復雜網絡闡述信息時代的底層邏輯,并將中國社會的“關系”、“圈子”等特質置于中國本土化管理研究之中。現(xiàn)任清華大學社會網絡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社會科學院信義社區(qū)營造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會學會社會網暨社會資本研究專業(yè)委員會創(chuàng)會主席。主要著作:《復雜:信息時代的連接、機會與布局》《中國人的信任游戲》《社會網分析講義》《中國治理》。
1、“圈子文化”:中國人差序格局的文化心理
新京報:“關系”和“圈子”被你視為中國人工作場域中的復雜系統(tǒng)要素。這與我們日常生活用語中的“關系”、“圈子”,在內涵上是否存在區(qū)別?
羅家德:當然在學術用語上兩者有各自的定義,而且至今會有爭論。在日常用語中,這兩個詞包含著更多的意涵,至少“關系”就有四類涵義。
與日常用語相比,我所定義的“關系”和“圈子”最大的內涵不同在于它們不帶有價值判斷。我們往往對這兩個詞匯有很強的價值判斷,而且中國人常常傾向于帶上十分負面的價值判斷。但正如復雜思維所言,凡事有陰就有陽,“圈子”固然可能傷害更大群體的利益,但我們也可以換一個名詞──“合作共生”,正如一群細菌抱團在一起,犧牲部分成為別的養(yǎng)料,以求種群延續(xù)。有正就有負,有利就有弊,它本身是中性的。
《中國治理》羅家德著,中信出版集團,2020年3月
新京報:正如你所說,提到“關系”、“圈子”、“人情”,很多人會聯(lián)想到“走后門”、“徇私舞弊”等現(xiàn)象。你覺得中國人的圈子文化與現(xiàn)代社會的法治精神之間存在張力嗎?
羅家德:中國人太愛使用“關系”、“圈子”、“人情”,所以它發(fā)生的弊端也特別多,尤其是破壞了法治,這當然值得警惕。但凡事有正就有負,有利就有弊。“法”用之太甚,也一樣會出現(xiàn)僵化、無彈性、不適應環(huán)境的問題,這也是西方在檢討VUCA環(huán)境中的一大問題。
只看到法與關系的矛盾與張力正是二元對立的思維,但是復雜思維要看到多元融合,這也是中國人特有的思維方式,“陰陽相融,相生相克”。二元對立的思維只見其相克,不見其相生。在良法美義之下,人與人之間更容易建立信任的關系。反過來,美好的關系也應該是求其與法相生,正如費孝通常說的“禮治”。我們要追求法促成更有信任性的關系。關系的演化也帶來禮,禮會建立更“自然而然”的法。
現(xiàn)代人很難做到克己復禮,欲望膨脹之后,美好的社群、美好的自組織被錯用成了幫派、組織自我牟利的手段。復雜思維的邏輯,是好的關系應該促成好的法,好的法應該促成好的關系,我們該去求其相生,而不是只看到其相克。
很多人覺得我喜歡講“關系”,但更多場合下我更愿意談法治。用我的話來說,中國應該“警惕法,但更要警惕關系”。因為中國天生地愛用關系,就容易用歪關系。所以,在大多數(shù)場合下強調法治總不會錯。
電影《中國合伙人》(2013)反映了中國的商業(yè)合伙和職場規(guī)則。
新京報:你在書中提到,圈子理論旨在強調一個命題:相比西方人,中國人始終試圖把短期交易變成長期的人情交換行為。這種傾向是如何形成的?圈子文化是中國獨有的嗎?
羅家德:“圈子”是一個很中國式的詞匯,在學術定義上,我稱它為一個以個人為中心的人脈網形成的行動集。意思是說,為了一些共同行動的目標,我們會有一個中心人物,帶動自己的人脈網形成一群人,這群人可能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產生一連串的集體行動。
在做學術研究的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圈子”的規(guī)模,也就是個人關系之上的這層人脈網,大概是500人左右。這樣規(guī)模的小團體,在西方習慣用small group來形容。
中國本土人類學中的一位重要人物許烺光,就特別喜歡研究小團體,他把西方人的小團體稱為club,中國人的小團體稱為clan,也就是宗族。到了現(xiàn)代社會,我就喜歡把宗族(clan)稱之為“圈子”。顧名思義,兩者的差別在于,西方人的club強調我們由于共同的理想、目標而加入,成員之間是平等的關系。中國人的宗族(clan)則是由一個擁有資源、動員能力的能人為核心形成的小團體。
無論在西方還是中國,這兩種組織形式的小團體其實是同時存在的。難道西方就不存在“圈子”嗎?所謂“國王的人馬”,指的就是國王的個人人脈網形成的圈子。這樣的分類絕對不是說中西文化就是如此截然不同,只能說在中國,圈子是更主流的小團體。
中國人的思維特點在于,我們習慣于用長期的眼光應對不確定的環(huán)境,懂得如何進行長期的布局。學術上常有一句話,“個體總是脆弱的,網絡卻是強健的(robust)。”中國人就特別明白,做很多事情都需要去建網絡,這也是為什么我們會產生所謂的“關系主義”。
比方說,中國人做生意的時候,不會只考慮成本效益賺了多少錢。當然賺錢也很重要,但他一定會同時平衡思考另外一件事:這次交易讓我們的關系是否變得更強?如果這次交易會讓對方不開心,關系就此斷絕了,那么中國人寧可不賺這么多。把人情與短期交易的利益做一個平衡考量,是中國人特別會去思考的過程。
《中國商道: 社會網與中國管理本質》羅家德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1月
新京報:相較于現(xiàn)代中國管理界中常見的“圈子”,傳統(tǒng)中國的熟人社會也有自身的運作邏輯。鄉(xiāng)土社會的組織運作與大都市中的圈子文化有什么差異?
羅家德:這兩者在本質上的變化并不大,兩者同是以個人為中心的人脈網形成的行動集。這樣一群人的聚集,會形成一個合作共生的關系。同時,我們也希望能在此之上形成自組織和自治理的秩序。但在內容上,傳統(tǒng)社會與現(xiàn)代社會的人脈網有比較大的差異。
第一個顯而易見的區(qū)別是關系的來源,傳統(tǒng)社會的關系主要建立在地理和血緣基礎上,而如今的圈子可以來自興趣或行業(yè),甚至來自某個虛擬對象,完全不需要實體。
第二,人脈網之間關系數(shù)量的比例也發(fā)生了變化。以前,我們的關系圈里大多是熟人。到了現(xiàn)代社會,弱連帶的數(shù)量遠遠大于強連帶的數(shù)量。西方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普通人的關系圈中的熟人在120-270人之間,平均而言大約是150人,而其余的將近400人都屬于弱連帶。要維持一個熟人的關系需要花很多時間,而我們大腦的容量是有限的。在網絡時代中,我們的關系圈大量擴張的其實多是間接連帶。
由此,關系性行為的重要性也發(fā)生了變化。從前大家都在一個村子里,低頭不見抬頭見,你的任何行為都會對關系產生明顯的影響。如今流行一個詞“退群”,我們身邊大多數(shù)的微信群非常容易加入,如果觀點不合、話不投機,又可以隨時退出。這也是關系網在現(xiàn)代社會的一個變化。
《云村重建紀事:一次社區(qū)自組織實驗的田野記錄》羅家德、孫瑜、楚燕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10月
2、“工業(yè)時代是人類社會最特殊的300年”
新京報:統(tǒng)計方法和數(shù)量模型是西方組織理論的主流方法,你在多年參與和觀察中國企業(yè)與地方的治理實踐后,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西方管理學理論難以解釋中國式管理。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
羅家德:首先需要說明的是,雖然西方主流的管理學多采用統(tǒng)計方法和數(shù)量模型,但過去比較靜態(tài)的因果模型在西方的管理研究中同樣面對很多質疑。
在信息時代,也就是我們常說的VUCA(即volatility易變、uncertainty不確定、complexity復雜和ambiguity模糊)時代中,傳統(tǒng)的管理學方法有很大的限制性,如今西方主流管理學會結合更多的方法,如大數(shù)據(jù)挖掘、動態(tài)建模、復雜網結構分析與演化,以及行為與結構共同演化模型,等等。
造成這種變化的背后,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傳統(tǒng)的管理學理論,建立在西方的化約主義之上,化約主義認為個體的加總就等于總體,非常強調任何事情都要分類,尋找二元對立,探求因果關系,以總體解釋個體或以個體解釋總體,這種思維模式無法應對如今的VUCA時代。
《中國人的信任游戲》羅家德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2月
作為另一種看問題的方法,復雜思維的核心是反化約主義,重視動態(tài)、涌現(xiàn)、非簡單因果,否定二元對立,而看到多元“勢”的相生相克和動態(tài)平衡,而這些背后則是復雜社會網以及自組織的作用。當我們把這種看問題的方法變成學術研究的時候,它就會產生科學的方法,因此,復雜科學就是一個跨不同學科的科學研究。
新京報:你剛才提到我們正處于VUCA時代之中,哪些因素讓我們的社會和生活越來越無常,越來越不可控了呢?
羅家德:實際上在我看來,人類社會一直都是復雜的。在人類近5000年的歷史長河中,絕大多數(shù)時間都處在復雜社會之中,在過去的中國稱之為鄉(xiāng)土社會,在西方稱之為decent society。
然而,從1733年人類進入了工業(yè)時代之后,忽然之間由于一連串特殊的歷史因緣,我們在西方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很特別的社會。工業(yè)社會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時期,它開始把所有的人都標準化、原子化。生產和消費也開始進入大規(guī)?;蜆藴驶?。在這其中,人的特色個性全部被抹殺了。工業(yè)社會的300年歷史創(chuàng)造出的治理模式、政府制度和生產辦法,在人類歷史上都是極其特殊的。
但是,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我們發(fā)覺個人的原子化是行不通的,因為無論你是否愿意,人與人之間都比以往更加緊密地高度連接在一起。與此同時,這種社群化現(xiàn)象也會出現(xiàn)負面影響,我們常說的“信息繭房”,就是指人容易陷入一個特定的圈子中。在鄉(xiāng)土社會,這種圈子主要是存在于地理意義上的社群之間,如今,興趣、行業(yè)等方方面面的圈子把你包裹在其中,只相信內部的謠言,而不相信外面的真相。
這些變化也直接反映在社會生產上。過去一個大公司有很長的生命周期,一個產業(yè)標準可以持續(xù)三五十年?,F(xiàn)在,很多公司經過十年或十五年之后就消失了。二十年前我剛剛博士畢業(yè)的時候,做夢都想進去的公司,也在十年前就倒掉了。所以這是一個易變的、不確定的,不斷地非線性高速演化、人與人之間又高度相連的時代。
李安導演的《喜宴》,反映了中國的傳統(tǒng)家庭倫理和人際關系。
新京報:你在著作中常常運用中國典籍來解釋復雜思維,復雜科學的概念為什么特別適合用中國話語來解釋?
羅家德: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更適合于一個復雜社會。工業(yè)社會強調的是大規(guī)模生產,把每個人都標準化、原子化。這樣的社會模式在VUCA社會中越來越行不通。我們發(fā)覺,任何事情都追求很明確的規(guī)則和因果關系是困難的,因為我們的時代每時每刻都在發(fā)生變化。西方的傳統(tǒng)思維受到挑戰(zhàn),于是他們發(fā)展出了復雜思維,而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在這種環(huán)境下反而展現(xiàn)出了它自身的優(yōu)勢。
中國人的智慧在很多方面與復雜思維的概念相通。比方說,中國人一個非常好的傳統(tǒng),就是重視歷史。中國人自古以來喜歡記錄,這種歷史的觀念讓我們習慣于用動態(tài)的、演化的、長期主義的視角來看問題。除此之外,中國人懂得道法自然,有自組織,自然而然生成的概念;懂得順勢而為,又懂得造勢成勢,所以有“四兩撥千斤”的管理藝術;中國人知道長期演化,層層遞進,所以會提前布局,這些智慧都與復雜思維相照應。
中國人也重視復雜社會網的存在,有“陰陽相融,相生相克”的思維,這也正是復雜思維的精髓。社會學上有一個術語叫做“關系主義”,這也能稱作是一種社群主義,但與政治學上的社群主義的涵義并不相同。中國人傾向于一群人聚在一起,傾向于一群人進行自我賦權。這種中國文化的特色,使得我們自古以來就特別重視關系、人情和社群。因此在我們的管理實務中,早就把這樣的智慧融入,而不用原子化的個人來看問題。
3、從企業(yè)到社區(qū)的“善治之道”
新京報:關系是多維度的,既包括日常生活的人際關系,也可以上升到企業(yè)管理、國家治理。為什么說中國人的“陰陽思維”、“順勢造勢”的觀念,很適應現(xiàn)代企業(yè)管理理念呢?
羅家德:我的老師馬克·格蘭諾維特(Mark Granovetter)的研究認為,關系間的動態(tài)平衡是企業(yè)家最重要的職能。企業(yè)家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左手能夠掌握強連帶以建立團隊,右手能夠掌握弱連帶以掌握機會,掌握了團隊和機會,你的創(chuàng)業(yè)就成功了。
如何區(qū)分情感性交往與工具性交往?我何時應該把關系網加大加密,又在什么時候把關系網減弱?如何在照顧圈內人利益的同時,又維護圈外人的公平原則?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很擅長處理這些人際關系的動態(tài)平衡。
在動態(tài)平衡之外,企業(yè)家也需要懂得“順勢”與“造勢”。文藝復興時期的美第奇家族,就是順勢而為的典范。美第奇本是托斯卡尼大公,但他又不限于貴族身份,在時代潮流的推動下,他先去從事羊毛業(yè),后來開始從事銀行業(yè),然后又跨入產業(yè),之后又參與了佛羅倫薩的市政事業(yè)。最后,美第奇家族又跨入藝術界,帶動了后來所謂的文藝復興。
很難想象得到,幾乎在同一個時代有一本書叫《堂吉訶德》,堂吉訶德代表那個巨變時代中無法順勢而為的貴族。新的時代到來,老貴族無法忍受大風車所象征的新工藝,只能一而再、再而三去挑戰(zhàn)它。這是一種幽默,但卻反映了那個時代展現(xiàn)出來的各式各樣的不能順勢而為的現(xiàn)象。
順勢之外,企業(yè)家還需要學會適時造勢,也就是我所說的“調控”。信息時代的一大特色,在于我們擁有了大數(shù)據(jù),依靠這個工具,我們可以在蝴蝶效應的初始,真正的風暴來臨之前作出判斷:應該通過調控來扭轉勢頭,還是作出創(chuàng)造性的破壞,順勢進入新的系統(tǒng)。
《社區(qū)營造的理論、流程與案例》羅家德、梁肖月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12月
新京報:提到社區(qū)治理,這些年來,你在中國各地推行“社區(qū)營造”的實驗。社區(qū)營造對社會的自治理有何意義?
羅家德:我們發(fā)現(xiàn),經歷工業(yè)時代以后,所有的社會都會出現(xiàn)不同形式的社區(qū)營造運動,比如英國的第二故鄉(xiāng)運動,美國的睦鄰運動、社區(qū)再新運動,等等。為什么進入后工業(yè)時代的社會都會產生這些運動?
因為進入復雜社會以后,每個人的需求都不一樣。而工業(yè)社會在原子化個人之后,已經喪失了社群的自我治理,只會出現(xiàn)彼得·德魯克所說的“保姆型政府”和“萬能型政府”。保姆型政府和萬能型政府會把社會福利越擴越大,直到政府財務瀕臨破產,這一點我們從最近的歐債危機就可以看到。
在復雜的時代和復雜的社會,我們需要三種歷練:既要有由上而下的管控,又需要自下而上的自治,而且我們希望這兩種秩序相融相生,才是善治之道。而社區(qū)或社群,就是一個社會治理的最基本的自組織單位。
在社群的自我治理之下,政府只要用少量的資金進行有效地引導,社群自我就能提供各式各樣的福利產品,簡而言之就是復雜管理。可以說,社區(qū)營造就是培育這樣一個過程。我們并不希望它對抗自上而下的力量,而是能夠在由上而下的力量有效地、“四兩撥千斤”地引導下,變成了一個自我組織、自我治理、自我供應各式各樣的社會福利產品的過程,這就是社區(qū)營造的核心意義。
羅家德參與的北京大柵欄街道社區(qū)營造模式。
新京報:你參與的社區(qū)營造實驗中,具體會做哪些工作?通過你的實踐和觀察,中國的社區(qū)營造大致處于什么樣的階段?
羅家德:這些年來,我們既在鄉(xiāng)村做過社區(qū)營造實驗,也在像北京這樣的大都市中做過社區(qū)營造實驗。我們的核心實驗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方面,我們要讓走出工業(yè)時代,進入后工業(yè)化甚至信息化社會的社區(qū)居民們自我結合起來,因此提供了各種養(yǎng)老育幼的社區(qū)導引和文化建設工作。這其中包括各式樣的培訓,我們也出了一系列的書,都是談社區(qū)營造和社區(qū)規(guī)劃的手冊,主要是告訴大家怎么去做社區(qū)營造。另一方面,復雜時代的最大好處之一是我們擁有了大數(shù)據(jù)。我們需要考慮的是,如何用大數(shù)據(jù)幫助社區(qū)做自我管理,又如何與由上而下的力量做有效的融合。
中國剛剛走出工業(yè)社會,我們幾乎是花了40年的時間走完了人家200多年的路,因此國內的社區(qū)營造還在一個比較初始的階段。我們常常會出現(xiàn)社區(qū)居民“一抓就死,一放就亂”的現(xiàn)象,這其實就需要一個訓練的過程。另外,我們也要注意到,社區(qū)營造運動并不是自動發(fā)生的。在全世界各地發(fā)生的社區(qū)營造運動過程中,政府往往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如何讓政府理解并正確地引導,讓自下而上的秩序與自上而下的秩序相融相生,是問題的關鍵。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chuàng)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m.yinghaihangkaoshi.net/showinfo-33-253803-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
責任編輯 / 楊麗